冬天里的一股京剧春风
——记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(之四)
本报记者李韵
冬日的北京寒意逼人。在这北国雪飘的时节,一股弘扬民族文化、振兴京剧的春风徐徐吹来,使人感到阵阵暖意,这便是历时一个月、共计12场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汇报演出带给人们的感受。 舞台上,学员们光彩照人,不仅在表演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,而且在文化修养、专业理论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,充分体现了群英荟萃、流派纷呈、团结协作、德艺双馨的精神。舞台下,记者了解到,这些成绩的取得,包含了许多动人的故事。
本着培养“德艺双馨、有学有术、能继承、会创新的跨世纪人才”的宗旨,研究生班除了表演专业课,还精心设置了“中国文化史论”、“中国戏曲史”、“戏曲古典理论名著选讲”、“戏曲美学”、“英语”等几十门文化课程。
刚开始,学员们总怕这么多课程会耽误学戏,但很快他们就从中尝到了甜头。他们说,文化知识的学习,使自己眼界更开阔了,对塑造人物有很大帮助,使表演从过去只知其然,进而到知其所以然。
来自中国京剧院的管波是个好强的学生,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严格。在学习期间,她不仅要作为团里的主要演员参加演出,还频频加入了诸如赈灾义演、心连心演出的行列,但她在学习上从不偷懒。有时丈夫劝她差不多就得了,她却说:“这么难得的深造机会,怎么能不珍惜呢。既然学就一定要尽力学好,决不能混。”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教师周龙,不仅要求自己学好开设的科目,而且积极参加其他艺术门类诸如话剧、音乐剧的实践。他说:“跳出京剧就会发现它的优点与局限,学习和借鉴兄弟艺术,取其精华,有利于我们丰富发展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。”
无论是即将毕业的老学员,还是入校不久的新学员,经过研究生班的学习都深深认识到:素质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,两年的研究生班学习只不过是开了个头,要想担起二十一世纪京剧栋梁的重任,仍须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地加强素养,不断地磨砺锤炼。
澄澈的夜空,仅有皓月高悬算不得佳境,若有满天星斗辉映,方才美不胜收。如果说在12场汇报演出中,这些最风光的学员是一轮皎月,那么拱月之众星则是那些为使学员更具光彩而默默工作的人们了。
为了扶持年轻人,一些老演员不计名利,甘为人梯,为学员们配戏。《状元媒》中扮演杨延昭的叶金援,是著名的武生演员,也是梅花奖获得者,而在此剧中,他的戏只有一头一尾两段;剧中扮演傅丁奎的资深花脸何金龙已然退休,但仍一丝不苟地陪着年轻人演戏,他们的认真态度给了青年演员极大的鼓舞。
此次演出的舞美布景可谓“百衲衣”,是各个院团大协作的产物。为了保证演出质量,你院出天幕、我团献侧幕、他家配音响,各院团都拿出了最好的家当,毫不吝惜。就连演出服饰,也是谁家的最鲜亮最合体就穿谁家的,完全打破了院团界限。来自烟台京剧团的学员王晓燕表演《红娘》时的服装,从头到脚都是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。记者在采访时,恰遇上王晓燕另一场演出的戏装还未有着落,经联系,北京京剧院爽快地应承:来这儿随便挑,能用就用。
乐队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担任汇报演出伴奏的中国戏曲学院的音乐系师生们,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,常常晚上加班。这拨学员休息了,他们却又开始为另一拨学员排练了。鼓师马勇在《群英会·借东风·华容道》中司鼓,连着三个半小时的演出没人替换,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。
学员们成绩的取得与家庭的支持也是密切相关的。管波的爱人为了让她专心学习,包揽了几乎全部家务,人称“模范丈夫”。身兼三职(研究生班的学员、班主任和表演系教师)的董德光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,此时孩子早已睡着了,清晨孩子还在梦乡他又离开了家。时间一长,孩子指着他的照片叫“爸爸”,见了他的面却不认识。本该是戏中的故事,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他的身上。他爱人说:“德光确实太忙了,家里许多事都指望不上,只能我多干点儿了。”对此,董德光既内疚又欣慰地说:“多亏她的支持,我才能把许多精力放在这项事业上。”
研究生班办公室墙上的表格中显示出教学计划已安排到了2000年。其实,安排课程只不过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极小部分,而更多的是一些琐碎繁杂的事物。汇报演出的这一个月,五位班主任更有“着不完的急”,忙得脚不点地,马不停蹄。带病工作、来不及吃饭、早出晚归已是家常便饭。超负荷的工作从未影响过演出的正常进行。“干了再说”是他们常说的一句话。振兴京剧的责任感使他们一旦工作起来就全身心地投入,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。
张艳茹是班主任中唯一的女性。以往,他们夫妻俩总有一人在晚上陪着孩子,而此次汇报演出期间碰巧丈夫也出差在外。为了工作,11年来她头一次体会到晚上把孩子独自撇在家中的滋味。虽是牵肠挂肚,却不敢给孩子打电话,生怕分心,耽误了工作。王佩孚是班主任中年纪最大的,他负责宣传、资料及串场词的撰写,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,直到深夜办公楼关门才回家。耿光印负责后勤,从剧场的安排、劳务的结算到演员的食宿,甚至保安工作,事无巨细都要管。每次演出开场前近四个小时里,他连坐的功夫都没有。可他却打趣地说:“咱干的就是补窟窿、堵枪眼的活儿,把谁搁这儿都得这么干呀。”要说班主任里最忙的是张关正,不说别的,仅电话每天就得打近百个,原本洪亮的嗓音,由于不停地说话而变得嘶哑,同事们戏称:“他把下辈子的话都说完了。”尽管劳苦功高,但不管记者如何“启发”,他就是不肯谈自己,总把话题引向别的同志。经过一番“穷追猛打”,终于从只言片语中了解到,他为了汇报演出,有不少重要的事都耽误了。特别是正高级职称考试即将举行,可他却没有一点时间复习,而这次机会他等了8年!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群老师的默默奉献,才有学员们的姹紫嫣红!
编后
开办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。它不仅仅是为京剧培养几个尖子演员,更重要的是它为表演艺术的人才培养打开了一个思路:素质和技艺的教育同等重要,即所谓“功夫在戏外”。犹如树木,根系发达,广集精华,方能枝繁叶茂。
京剧研究生班的汇报演出,恰如在严寒中看到春天的希望。但要使振兴京剧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,形成燎原之势,还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扶持,更需所有京剧界、戏曲界人士发愤图强,自强不息。
(图为研究生班五位班主任讨论教学方案。李锋摄)